資訊中心
這里有最新鮮的政策動態、行業資訊,也與你分享我們的點滴進步
這里有最新鮮的政策動態、行業資訊,也與你分享我們的點滴進步
互聯網 2022-08-18 17:58:51
剝開現代工業之魄,我們看到智能制造之魂——工業軟件,仿真軟件更是靈氣逼人。中國制造在過去40年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,但類似的事情并沒有在工業軟件業發生,特別是仿真軟件。
眾所周知的原因,近兩年“卡脖子”一詞成為中國高科技行業的熱詞, “發展自主工業軟件勢在必行”已成業界共識。當我們認真研究“中國工業軟件是怎么被卡住脖子的”的時候,卻發現另有迷局!
中國工業軟件的主要差距不完全在技術本身,而在于將其從科學計算程序轉向軟件工程,然后發展成為產品,最終成為商品,實現商業成功。從分散在各行業內部的工業軟件的水平看,差距有二三十年;從工業軟件的商業化進程看,我們的差距至少有四十年,目前還達不到國外先進企業1980年代的水平,而且還存在被逐漸拉大的勢頭。
與工業軟件領域具有相同時代背景、相似國際格局和類似國內環境的工業設備類、硬件類產品卻有不一樣的發展態勢。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,在這些領域,中國制造不算強,但至少是最大的,而中國軟件行業卻一直弱而小。因此中國工業軟件發展應該有更深層原因和更難逾越的障礙。總結下來,中國工業軟件研發的核心障礙有以下五個方面:
障礙一:技術上很難在短時間內追平國際對手,用戶缺乏耐心。不論什么原因,即使用戶認可了發展和支持國產軟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,但國內工業軟件的功能與性能與國際大牌軟件有30~40年的差距,很難在短時間內趕上對手。如果用戶對軟件的完整功能和頂級性能的需求是剛性的、真實的,那這種差距用戶基本不可能接受,也沒有耐心等待中國公司的追趕。
障礙二:工業軟件的開發成本巨大,一般公司難以承受。某國際大牌仿真軟件公司一年的研發投入動輒數億美元,據測算是我國所有工業軟件研發投入三個五年計劃的總和。這種研發成本在當前中國公司實難承受。
障礙三:研發企業難以短時間實現盈利,資本缺乏耐心。用戶認可難度大,研發成本高,那中國工業軟件企業的短時間盈利就成了小概率事件。社會資本的逐利本性,讓這種投資幾乎不可能發生。
障礙四:單憑功能、性能和價格,替換國外軟件的難度較大。即使軟件功能和性能接近國外軟件,國內用戶為什么要拿你的軟件替換當前已經在用的國外軟件?價格可能是個變量,但低價甚至免費就能獲得客戶么?客戶反倒會懷疑這個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。其實,在缺乏積累的當下,前期的高投入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,即使采用零利潤戰略,價格也未必比國外軟件低。何況,在邊際成本為零的軟件行業,別人短期用低價格打你,也不是什么難事。
障礙五:知識產權保護弱,獲得國際頂級軟件的成本可以為零。之所以把這一障礙放到最后來講,是覺得它對中國仿真軟件自主研發的影響實在太大了。如果對這五個障礙做一個取舍,只能保留一個的話,那我毫不猶豫保留這一個,所以值得拿些篇幅展開討論一下。
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是國家一直不懈努力要解決的問題,但是有個過程,仍然需要時間。軟件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復制無成本、功能不降低、質量不下降。如果我能免費獲得質量高、功能強的產品的話,我為什么要花錢買功能弱(先不說質量如何)的產品呢?如果不尊重知識產權,用戶有可能以零成本獲得軟件,這讓后發軟件企業根本沒有生存空間。所以,障礙四中討論的價格問題,在盜版面前已經沒有什么討論的必要了。
另外,盜版軟件的存在,讓中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與工業增加值明顯不匹配。類比歐美日市場,按照當前中國工業增加值,工業軟件市場規模應該在數倍以上。所以,軟件知識產權保護也許是中國工業軟件發展緩慢的原罪。如果每份軟件都是合法授權的,偌大的中國工業體系造就的巨大市場,總是有中國軟件由小到大成長的空間。
近年來,我國相關機構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力度日益加大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相信市場環境將會有所好轉。但我們還是希望這種力度再大些,不然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等不起。
其實,我們不主動打擊盜版,國外原廠也不會視而不見,而且可能會利用這一現象設置陷阱和地雷。當前,中國工業軟件市場的盜版轉正(其實就是有節奏的打擊盜版)逐漸成為國外原廠新的收入來源。在互聯網時代,軟件供應商收集你單位的軟件使用證據如探囊取物。在證據面前,輕則補繳,重則受罰,而且有企業已經被苛以重罰。今天你被割的韭菜,都是當年盜的版。
所以,這條結論可能會毀了你的三觀:中國工業軟件脖子不是被卡住的,更像是被我們自己噎死的!
中國工業軟件發展雖有障礙,但也不乏機會,尤其在我國進入中等收入社會、面臨中等收入陷阱,以及國際貿易摩擦和科技競爭的國際背景下,這種機會明顯增加。
首先,中國軟件雖然落后,但對國外軟件的應用程度尚不深,依賴尚不強。普遍來講,中國企業對工業軟件開發程度遠遠不夠,用戶的依賴性還沒那么強。這反倒給中國工業軟件一定的喘息之機,因為一切都還來得及。以前“高價購買的工業軟件沒有發揮應有價值”這樣一個令人痛心疾首的論斷,在自主軟件發展道路上,卻很有意思地演變成了機會,特別是仿真軟件。所以,相對于CAD軟件,我對中國仿真軟件的自主化之路的信心更強。
其次,中國工業軟件代理模式培育了眾多技術公司和技術人員。中國工業軟件公司和技術人員眾多,不過目前是一盤散沙,互相爭斗,各為其主:第一個主子是錢,這些公司生存并不容易,為了活下去必須在市場上戰斗;第二個主子是國外軟件供應商,我們爭斗所使用的武器均是國外供應商提供的。競爭軟件之間要打架,同一款軟件的不同代理為了爭奪同一個客戶也要打。如果有一種機制讓這股力量凝聚起來的話,將是中國工業軟件自主發展的生力軍。
第三,中國企業意識到危機,對工業軟件國產化的要求越來越強烈。雖然中國企業普遍對工業軟件的應用程度不深,但先進企業卻相反,他們都是工業軟件的巨大受益者,對工業軟件的應用開發到了很深的程度,軟件效益達到最大化程度。今天,這些公司有些已經被斷供,或受到斷供威脅,有些企業在目睹兄弟企業或兄弟行業的斷供,危機感越來越強。大家都已經意識到,工業軟件的國產化勢在必行。
第四,中國政府對工業軟件的空前重視與可觀投資,且具有制度優勢。自從工業強國戰略提出以后,工業軟件的重要性被專家和政府推向越來越重要的位置。特別是最近國際貿易摩擦和科技競爭,讓工業軟件的自主研發被空前重視,投資也越來越大。中國的舉國體制歷來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,在國家重大項目和發展戰略中發揮過無比巨大的作用。相信在中國工業軟件的自主研發方面,將繼續發揮類似作用。
第五,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強將激發和釋放出更多需求。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增加,使得以前通過非正常手段獲得軟件的途徑被切斷,正常途徑增加的需求讓中國國產軟件有獲得青睞的可能,至少用戶還是需要公司的服務能力的。
第六,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和需求潛力,具有足夠的發展空間。中國市場之大,讓不論多小眾的產品都有一定的需求,工業軟件也是如此。如果把中國市場中的工業軟件需求完全激發出來,中國還有更大市場空間。
第七,技術和需求的求異特征,給中國工業軟件發展留下足夠空間。不同于常規軟件,國際工業軟件并非幾家獨大,而是百家爭鳴,很難被幾家大鱷壟斷,你總是會在任何一個行業或企業看到幾款你不熟知的工業軟件。我們觀察國際市場也發現,任何一款工業軟件總是能找到一定數量的用戶。只要你的軟件有一些特色,就不會被完全打死,總是有生存空間,不論大小。
總之,縱觀中國工業軟件的五大障礙,基本可以到的一條結論:國際工業軟件已經建立了足夠高的技術門檻和商業門檻。按照常規的市場化模式,走國際大牌之路,中國工業軟件基本死路一條。但時代留給我們的機會發出強烈和明確的信號:如果充分利用中國的市場特點、應用特征、服務能力和制度優勢,走出一條守正出奇的發展道路還是可能的。
來源:踏雪當歌